清镇市以优化机构编制资源为突破点,加大统筹使用和管理制度创新力度,深入挖掘机构编制资源潜力,通过建立周转编制制度、动态管理、自主调配等举措,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,为教育、卫生领域机构编制“健身”,有力推动了全市教育、卫生领域事业健康发展。
周转编制“扩充脑容”
针对教育、卫生系统在民生领域方面的特殊性、业务的专业性,我市建立了周转编制制度,不断提升编制使用效益。通过在全市事业编制总量余额内设立教育卫生周转编制,采取市级统筹、保障急需、用后返还、动态流转的管理办法,用于满编学校(医院)引进优秀学科带头人等急需人才,扩充了两个系统编制“脑容量”,有效解决了总量控制和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,提升编制使用效益,优化了教师队伍和医疗队伍资源结构,促进了民生领域编制资源的合理配置。
动态管理“年度体检”+“换血”
在教育、卫生领域机构资源不变的前提下,实施动态调配管理。一是教育系统各中小学编制一年一核实行“年度体检”。加强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,针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、学生人数变化(入学率)、教职工结构变化等情况,每年适时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进行核定调整。通过一年一度的编制核定,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更加合理。二是科学安排用编计划,逐步“换血”优化队伍。在严控事业编制总量的前提下,突出全市义务教育教师队伍、卫生医疗队伍建设的用编需求。在每年的公开招聘中,在编制计划有限的情况下,将用编计划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、乡镇卫生院倾斜,为教育、卫生医疗队伍注入“新鲜血液”,有效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、乡镇卫生院人员队伍老化、数量不足、结构不优等问题。三是新建学校(医院)实行预核编制度。对新建学校进行生源预测,按生源进行预核编,让教师尽早到位,促进新建学校快速运行。对新(扩)建医院按规模、服务群众区域核定编制,确保第一时间投入使用,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“就医难”问题。
自主调配“消肿”“补钙”
通过赋予教育、卫生系统更多机构编制自主权利,更好地实现了教育、卫生领域机构“消肿化瘀”。一是赋予自主调配权,消除人员“臃肿”。为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调配,实现区域内均衡,明确了在市下达的职工编制总量内教育、卫生系统内部调整人员由教育、卫生主管部门党委自行研究决定。通过建立市域统筹、动态调整机制,推动教育、卫生系统职工编制在城乡之间、区域之间、学校(医院)之间及时调整、合理配置,着力解决“乡村弱”“城镇挤”和“大班额”等问题。二是积极探索“两自一包”编制,适时“补钙”。在幼儿教育阶段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,开展“时光幼儿园”“两自一包”的试点,即由幼儿院通过自主招聘、自主管理、财政包干的形式补充编制外人员,解决幼儿园师资力量紧缺、幼儿“入园难”等实际问题,拓宽了教育队伍用人渠道,助推了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。
编辑:本站编辑